動蕩的2022年即將過去,近幾年在全球博弈中成為明星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如何?中國半導體產業在各種打壓之下處境如何?要回答這些問題,有必要做一個全年半導體業回顧,通過比較來觀察2022年半導體業發展的真實狀況。
一、全球半導體產業現狀
2021年全球半導體業的繁榮異乎尋常,是近20年來少見的高增長年份,它的特點是缺貨、漲價、交貨周期延長,業內對缺芯充滿恐慌心理,大量重復下單,再加上疫情肆虐,以及美國持續打壓中國半導體業等,導致原本正常的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岌岌可危。
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(WSTS)提供的數據,2021年全球半導體業增長26.2%,總規模達5589億美元。WSTS最新發布的預測稱,受到內存芯片市場急劇冷凍所拖累,2023年的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將萎縮4.1%至5,570億美元,這是自2019年后該行業首次出現回落。
筆者看來,從產業周期來觀察,在經歷了2021年的極高增長之后,2022年半導體產業進行調整完全是正?,F象。2022年烏克蘭戰爭爆發,在高油價以及地緣持續惡化的背景下,全球宏觀經濟放緩,消費者的購買力收緊,對于全球半導體業起到了減緩作用。不過,從行業內部和市場端來看企業對此的感受與行業宏觀看法大相徑庭。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條上的各家企業(包括各個類別器件廠商),對市場變化的感受都是寒風凜冽。
從半導體各類產品來看,其市場表現各有不同。據半導體行業研究公司IC Insight的數據,2022年的四大主要產品,如邏輯芯片、模擬芯片、分立器件及傳感器,預計將實現兩位數以上的穩健增長;而微處理器和光電子等產品也將有個位數增長。只有高度周期性的存儲器市場出現下滑,大幅下滑達17%。這意味著,存儲器市場的下滑是拖累今年IC和半導體市場整體增長的重要原因。
從全球半導體投資來觀察,在投資慣性推動下,2022年的半導體投資仍將處于高位,如2021年達1530億美元,增長35%; 而2022年的投資達1855億美元,按年增長21%。不過,半導體市場的銷售增速,則不會與投資增速匹配。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預測,半導體設備銷售額將由2021年的900億美元,增加到2022年的990億美元,增長10%。頭部企業的銷售增長更高一些。據應用材料公司公布的2022財年(截至10月30日)業績,其總銷售收入按年增長12%至257.8億美元,該公司的裝機數量在2022財年按年增長8%。
在汽車芯片領域,仍然會在總體市場過剩的情況下出現結構性短缺。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政策顧問Kristin Dziczek對汽車芯片產能問題撰寫的一份報告認為,汽車芯片短缺的狀況仍在持續,估計會延續到2024年。
雖然市場表現各有參差,但2022年注定是半導體產業的調整之年。資本市場已經提前對此做出反應。根據最新數據,英偉達、AMD、英特爾以及美光等美國芯片巨頭企業的總市值已經蒸發了1.5萬億美元。行業內的裁員也已開始。據VTDigger報道,美國著名代工廠格芯在12月1日的員工會議上宣告,該公司將在今年12月在全球范圍內裁員多達800人。英特爾的愛爾蘭分公司為了削減成本,將讓多達2,000名員工放3個月的無薪假。這實際上是變相裁員的過渡階段。
雄踞全球半導體代工龍頭的臺積電也不再風光依舊。首先是客戶砍單。如AMD、聯發科、高通、蘋果等多家客戶砍單,將原先的3nm訂單轉移至5nm和4nm制程工藝。英特爾的大單也大幅縮水,而新單遙遙無期。需求減少之下,臺積電的7nm和6nm制程工藝的產能利用率持續下滑。其次是庫存調整。業內人士認為,5G智能手機的AP及SoC庫存調整可能延續到明年,這是影響臺積電7nm及6nm產能利用率滑落的主因。其次是智能手機和PC等終端市場疲軟,今年第四季度起臺積電7nm/6nm的產能利用率將不再處于過去三年的高點,預計這種情況將持續到2023年上半年,明年下半年可能回升。在諸多變之下臺積電開始縮減投資計劃,其原規劃在2022年投資約440億美元,在向下修正為350億美元。
二、如何看待中國半導體產業
至于對中國辦法導體行業,筆者不愿用很好或很遭類似簡單詞匯來描述,它們都不太符合現狀。中國半導體業的發展具有特色,它的復雜性遠超出預期??偟膽B勢是,在國家資金、科創板等大力推動下,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在持續成長。但是,美國今年10月7日再次施加重壓,給中國半導體業發展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。必須承認中國半導體業發展中的一些根問題根本無法躲避。比如,EDA工具及IP與半導體設備及材料等約束問題解決起來十分困難,涉及工業基礎與西方近百年來的工業結晶,中國試圖在短時期內逐項攻克這些屏障,幾乎是不可能的事。不過由于大量依靠進口設備與材料的模式已難以為繼,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已經沒有退路,唯有通過若干項攻堅克難來提升自身信心,打破或減緩美國的多種打壓措施。中國半導體業發展必須打破過去的定式,在關鍵產業環節推動國產化替代進程,力爭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美國在關鍵產業環節卡脖子的被動處境。
美國此次打壓的目的是希望擴大與中國半導體業的技術代差,將中國半導體產業鎖定在較低的安全水平。具體來說,逼迫中國的先進邏輯制程,以及兩條已經投入了巨資的具備量產條件的存儲器生產線停擺。為此,中國必須針鋒相對,依靠新舉國體制的優勢,想盡一切辦法維持幾條關鍵生產線的持續運行。
半導體產業的發展,最寶貴的資源是人才。美國此次發難國內四家先進工藝制程的芯片制造廠,估計將造成年銷售額減少約100億美元。但這次打擊更重要的影響是在人才方面,業內人士估計,美國的打擊估計會造成國外設備廠富余出約1000個員工,其中有20%是工作多年的資深工程師。目前,中國半導體業急需要維持四條骨干芯片生產線的運行,以及要實現半導體設備的國產化,其中人才是個關鍵資源。
近期美國大力新建多家芯片制造廠,人力短缺也是美國遇到的主要問題。所以上述這部分骨干應該是雙方爭奪的焦點。希望國內有關方面要重視人才問題,提出切實有效的對策,努力爭取這部分骨干能留在中國,這對于未來中國半導體業實現國產化一定能起到積極的作用.
三、結語
全球半導體產業面臨產業周期變化和地緣政治因素的多重影響,2022年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調整之年,也是中國半導體產業面臨美國精準打擊的承壓之年。
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發展迅速,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業的積極發展,使得中國的半導體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競爭越來越激烈。然而,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,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面臨著一些挑戰。產業依賴度過高和國外競爭對手的不斷增長是其中的兩個主要問題。盡管如此,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依然將繼續發展壯大。政府將繼續大力支持這個產業,幫助企業應對市場挑戰,并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。
在產業調整的大背景下,中國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,努力吸引半導體產業人才,逐步推動關鍵產業環節的國產化替代,為中國半導體產業形成可持續的發展能力,積蓄力量與資源。
來源:半導體設備資訊站